乡村的随笔

时间:2024-03-13 19:37:26
乡村的随笔

乡村的随笔

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,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?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,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,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。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村的随笔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
乡村的随笔1

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,过年的氛围就渐渐浓厚起来了。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,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,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。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,伴随着时令的脚步,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,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。

同样是过年,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。我在乡村出生,在那里长到18岁。然后当兵考学提干从乡村走进城市,在城市里一呆就是若干年了,时间的长度早已经超过乡村。但是,每当年临近了,自己却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的那些战友和朋友,自己总想回故乡过年。然后就开始留心备齐那些需要要带回家的东西,总担心走得匆忙忘记了哪一件,由于职业的缘故,多数过年却又总是回不去。

当兵三十多年,我在乡村的老家过年屈指可数。可是,乡村里过年的那种习俗、氛围和情景却挥之不去。依稀记得,进了腊月,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。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,大集几乎天天有。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,鞭炮声响个不停。无数的鞭炮声炸响在半空里,传扬到一个个村庄,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:有年味了。

到了除夕夜,村庄的大街小巷熙熙攘攘。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。大街上,胡同里,院子里,到处是晃动的灯笼,孩子们追逐着,看看谁的灯笼最亮,谁的灯笼最漂亮。

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。凌晨,天刚蒙蒙亮,成串的鞭炮声在院子里响起来,这似乎是每家每户必须的必不可少的项目。然后,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,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。我们那个村子很大,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。

从初二开始,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。乡村所有的道路上,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,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。待到吃完了元宵,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才渐渐飘散。

我知道,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年了。尽管我的孩子出生在都市,但我带她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,她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。

酒越老越陈,人越老乡愁渐浓。年关将近,月亮瘦去,成为一片速效药片。乡愁像一面风帆,汹涌在胸口的思念 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,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,驶向梦境深处。

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,而情感 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 的全部魂魄所在。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,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 。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,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底气。

年,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,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,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,拉近了我们与故乡风物的心灵距离。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,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,温暖我们一生。

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,旧的去新的来。或许,年就是乡思的壳,乡思就是年的魂。

乡村的随笔2

“草在结它的种子,风在摇它的叶子,我们站着、不说话,就十分美好。”这是一首顾城的诗,早早的就听见了李大爷的好嗓子,大爷几年六十八岁了,是一名退休老教师;和李大爷一样,村里许多人也喜欢上了晨练,路修得笔直,变得热闹了,旁边的小草也慌乱了,却不知如何放好影子。

“李大爷,早啊!”

“阿雅,你回来了?哈哈,说起来,你也几年没回来了,来,李大爷带你去走走,去看看我们家乡的新变化。”

“好”说着,李大爷一溜风儿就跑远了,我追得气喘吁吁的,大爷大气都不喘一个,暗暗在心中给大爷竖起来了大拇指。

“阿雅,你还记得这条河吗?”

“记得,小的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洗澡,可是在我上高中时,这河水就不是那么明亮清澈了,它开始吃掉了更多我们的垃圾,村里的人都喜欢往河里倒垃圾,逢年过节的就用斗车拉、用拖拉机拉,他们都在造桥了,后来您去阻止,他们说,没事,等到大雨来了,就把它们冲走了,就不是我们村的垃圾了;你继续与其理论,结果还被臭骂了一顿。还有那些把自家养猪场的废水往河里灌的人,河水甚是难闻,河里的鱼儿都窒息了漂浮在岸,苍蝇掩盖住了它们的身躯,野狗把它们捞上岸来狠狠地撕咬,恶臭弥漫了整个村庄。这条河从此穿上了“华丽”的新衣了,我便再没有到河里嘻戏了。”说完,我只看到大爷的眉头皱的厉害。

“是啊,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,生活垃圾就多了,在中国的乡村,一直以来没有什么所谓的垃圾桶、垃圾池,随地都是垃圾,随时都可以扔,多的就扔河里,少的就扔在路边,其实,他们也没有错,因为你没有给他们建设一个固定的场所去倒垃圾,不知往哪倒,他们就是想做好,他们也做不到。现在就好多了,通过“美丽防城.生态乡村”的建设活动,现在的村子啊,就又恢复到了从前的样子了,空气清新得很。还有看见那人来人往放垃圾的人们,甚至孩子们;那垃圾车天天来报道,没留一点儿死角;还有那河里的水比以前吶,更加地清澈了;现在啊,走到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,我这心里可真是高兴坏了,真是好一大实事啊!哈哈哈,哎呦,我的回去吃早饭了,老太婆催的急。”

“好,大爷,您慢点儿。”说完,大爷又一溜风的走了。

是啊,又恢复了到了以前了,只是路变得宽敞笔直了,路的一边多了几个“好伙伴”,垃圾桶有了、垃圾池有了、垃圾车有了、保护环境的责任更加有了。空气好了、心情好了、身体好了、乡村就更加好了。呼吸着使人陶醉的空气,此刻的我甚至想不出一个词来形容家乡的好,它就像是被石头压着的草,被我一把推开,露出一半浓绿,一半的鹅黄,就像是刚孵出的小鸡,仍很脆弱。但是我没有看到一个乱扔垃圾的小孩儿,平坦而整洁的道路,我看到的是小孩儿们捡起垃圾桶旁边的垃圾,轻轻地把它放入属于它的位置、看见的是可爱的孩子们把老爷爷老奶奶家的垃圾放入垃圾桶里、一张张迷人的笑脸,所以我敢肯定美丽防城,生态乡村的力量是那么的强大,乡村曾经颠倒黑白,如今回归绚丽多彩;乡村曾失去声响,如今我们一起歌唱。

“我们需要土地,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,我们要乘着它,度过一生;土地是粗糙的,有时狭隘;然而,它有历史,有一份天空,一份月亮一份露水和早晨;我们爱土地,我们站着,用木鞋挖着泥土,门也晒热了,我们轻轻靠着,十分美好。”现在的我,就像是慵懒的躺在了一块温柔的土地上,慢条斯理的闭上眼睛,缓缓地张开双臂,轻轻地闻着每一种香,花香、草香、饭香;仔细地聆听每一种响,鸟儿鸣叫、溪水潺潺、车来车往;专心地触摸每一种光,阳光、灯光、心灵的光;当我睁开眼睛,我看到了属于乡村的新衣,就应该是如此的绿意盎然,整洁清秀。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吧,乡村!

乡村的随笔3

近日决定回乡下姐姐家住一段时间。

初入村口,绿树掩映,原生态的乡土风貌便扑入眼帘。那绿意盎然 ……此处隐藏24118个字……家,但是却因为终日埋头于书法中,极度缺乏生活常识。出生于书法世家,年纪轻轻就保守赞誉,让小有名气的半田清舟自尊心无限膨胀,听不进他人的意见。

在一次书法展上,他因自我的获奖作品被馆长批评为“毫无特色,中规中矩”而勃然大怒,对年迈的馆长大打出手。

为了平息事端,也为了让他反省,半田清舟的父亲将他送到一个远离日本本岛的小岛上修行。

半田清舟虽然长相帅气,但是极度缺乏生活常识、不知世事,初到远离都市的小岛上闹出不少笑话。

经常一脸严肃相,实际上帅但是五秒的清舟完全不了解乡村的生活常识和习俗,一心只想写好自我的书法。但是他的打算完全被岛上的居民打破了。

比如说烧洗澡水——

当他明白要自我拾柴时,却被虫子吓到了。

比如中元节时去扫墓——

在一次又一次的笨手笨脚的出丑中,半田清舟以坚忍不拔的态度一次又一次地“优雅”地站起来。

每和岛民接触越深,他就越被岛民的热情所吸引,这一切是在大城市生活的人所缺乏的。

日复一日的接触自然中,半田清舟抛却了条条框框,返璞归真,以自然和人情为灵感,改变风格写出了让馆长满意的字。当然,他收获的不仅仅仅是书法方面的进步,还有岛上居民的浓浓的温暖人情。

乡村的随笔15

我的童年是在江南的一个小山村度过的,虽然离现在有些遥远了,但在我心中却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回忆。那时,我的父亲在另一个村子当小学老师,离我们村大概三、四公里的样子,我也随着父亲在那个村子上学。这个学校总共有7个老师,家里离学校都比较远,所以中午是不回家去的,我和父亲中午也不回家,学校专门雇了个师傅做饭。油盐酱醋米菜都是老师凑钱出的伙食费买的,只是做饭的柴火很成问题。于是学校组织学生一学期搞几次勤工俭学,让学生回家砍一些柴火交到学校,按年龄大小任务不等。

我记得有一次,大概是我上小学三年级,学校安排学生砍柴,我们的任务是四十斤,多交了有奖励。由于我家较远,就想到离家近的同学家去砍柴,我刚把我的想法说出来,就有很多同学抢着让我去他家。我最后选择一个叫晓军的同学家。其实晓军和我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好,以前还打过架,他跟我说他们家山上的柴多,长得又高又密。

中午,很早学校就放学了,我跟着晓军去他们家,同路的同学很多。别看平时大家在班里互不相让,可是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,气氛就很愉快,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,特别是晓军,很照顾我,帮我拿东拿西的,不让我有任何负担。路上不断地经过同学家,我们不断地说着再见。偶尔碰到同学的家长,大家会把我介绍给他们,说这是胡老师的儿子。有的家人会热情地说:“胡老师家的儿子?有空到我家来玩啊!”我总是笑呵呵地答应着。

到了晓军家,他的父母倒了茶,拿了些零食招待我,晓军说:“我们学校搞勤工俭学,要交四十斤柴火,我们现在要去砍柴。”说着就拿上工具拉着我就走,也不管他父母在后面叮嘱些什么。外面已经等着几个人了,有三个孩子是住在晓军家附近的,也是我们学校的,都认识,还有一个我们班的同学云鹏。一行六个人,浩浩荡荡地出发了。我发现他们手里除了打柴的工具还有盐和辣椒面,我问他们拿这些做什么。他们说:“你别问,一会儿去了你就知道了!”江南的这些个小山村,虽然不是什么旅游胜地,却也山青水秀、鸟语花香的。

我们走到一个山脚下,有一条宽两米左右的小河,河水清澈见底。大家都不走了,都把裤子挽起来,在河里摸起了螃蟹。到这时我才明白他们拿盐和辣椒面做什么,原来他们这是要野炊啊。我因为害怕螃蟹的两只大钳子,没有敢下水。我在岸边发现了一只大螃蟹,却不敢去抓,喊来晓军,只见晓军张开手掌只一抓,整只螃蟹就被他攥在手里,任凭螃蟹张牙舞爪也夹不到他的手。他把螃蟹背上的硬壳轻轻一掰,就掀掉了,接着在河水里洗了洗,就手扔进了我们带来的塑料袋里。不一会儿,大家就抓了满满一塑料袋,大概有三、四斤,外加两只拳头大的青蛙,真看不出来,这清澈的小河里还有这么多的小怪物。看着他们抓到的战利品,我很高兴,却冷不防被云鹏一把给拽到了河里。我有点气恼,捧起一捧水就泼向了云鹏,旁边的人也被打湿了。这一下,可热闹了,水面掀起一朵朵水花,漫天的水珠洒向我们,我们在河水里,尽情地嬉闹着,跌倒了爬起来,欢乐的笑声在群山之间环绕着。不一会儿,一个个都变成了落汤鸡,大家气喘吁吁地上了岸。

来到山中,我们找一个相对开阔的草地,点上一堆火。把衣服脱下来拧干,都晾在了旁边的小灌木上。云鹏说他二叔在这跟前儿种了一片红薯,他想再挖几个红薯过来烤着吃,大家一致赞成,我是举双手赞成,一直以来我对螃蟹和青蛙不感兴趣,特别是青蛙,一看到它,身上就起鸡皮疙瘩。去了三个人挖红薯,剩下的人用棍子把螃蟹穿成串儿,在火上烤,两只剖了肚皮的青蛙,被裹了辣椒和盐巴埋在了火堆下面煨。不一会儿,云鹏他们提着十来个斤把重的红薯回来了,云鹏说:“大的没敢挖出来,留地里了,害怕煨不熟。”大家又把火堆堆的大一点,七手八脚的把红薯埋了进去。十来分钟,这空气里就充溢着烤螃蟹的香味。大家把烤的焦黄的螃蟹撒上辣椒面和盐巴,又在火上撩了一下,就算烤好了,晓军先递给我一支,我疑疑惑惑地咬了一点蟹肉,瞬间感觉一股又鲜又香的味道从唇间溢了出来,赶紧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,连螃蟹的两只大钳子都被我吞了下去。总共烤了十几串,我一连吃了四串。大家又把青蛙从火堆里拨拉出来,把表面的灰尘拍打掉,多余的辣椒面和盐倒了出来,扯下一条腿沾了些盐和辣椒面,就要我尝尝。我说:“这个我不敢吃,太吓人了!”云鹏说:“这个是这里面最好吃的了,你先尝一尝,不好吃就别吃了。”我闭着眼睛,尝试着咬了一点,却是满口的香气,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肉。我说:“这么好吃,再去抓几只来烤着吃!”也不去管青蛙是益虫、长得丑陋这些因素了。晓军说:“行了,不早了,再去抓青蛙,我们要等到天黑才能回家了。这两只青蛙都给你吃!”这时,我才想起来,我们该砍的柴还没有砍。我说:“行!”毫不客气地把两只青蛙消灭干净了。说笑间,红薯也煨熟了。大家把它们从火堆里挑了出来,在地上滚了滚,蹭掉红薯皮上的柴灰,迫不及待地剥掉红薯皮,热腾腾地冒着热气,一股食物的香气扑鼻而来,让这一帮馋嘴的小屁孩过足了瘾。大家约好,下次砍柴,我们还在这里,到时候把晓军家的小鱼网拿上,我们再捞些小鱼和小虾什么的来烤着吃。

所有的野物被我们消灭光之后,大家伙儿才熄灭了火堆,穿上半干的衣服,拿了柴刀去打柴。果然,这山上的蕨类植物长得很茂盛,都可以割来当柴火。只是,不时地有兔子从蕨丛中窜出来,吓人一跳,最恐怖的还是蛇,我只敢跟在晓军他们身后割一些柴火。二十来分钟,我们就砍够了任务。回家时天已经黑了,身上的衣服倒已经全干了,完全看不出来疯玩后的狼狈相。晓军的父母把晚饭都准备好了。晓军的母亲说:“今天刚好在集上买了点新鲜猪肉,给你们做了个红烧肉吃。”饭桌上除了红烧肉还有一个辣椒炒鸡蛋和素炒白菜,看起来很诱人,可是我和晓军这时候根本不饿,心里想着学校什么时候再搞一次勤工俭学。

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,记忆中的那次野炊是那么的有趣,吃的是那么地尽兴。多想再回去吃一吃那美味的水鲜,亲近一下那灵秀的山水,见一见那快乐的儿时玩伴儿。

《乡村的随笔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